强制芯片代工厂交出内部文件是双输的命题
几年前,在我退休之前,我提出了一个观察结果,即半导体行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众所周知,在良性循环中,所有参与者都是赢家。
确实,半导体技术是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南部的圣克拉拉县发现和开发的,因此它被世界称为“硅谷”。在那里,英特尔公司率先在其微处理器技术方面取得了进步,并创造了大型个人计算机行业。
台积电称为最重要的半导体制造公司
硅谷的其他企业家很快就跟随英特尔,要么与更好的电路设计竞争,要么开发互补的集成电路,以扩大半导体在多种应用中的使用。因此,半导体的作用扩散到日常使用中,它们现在提供许多原始发明者没有想到的基本功能。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依赖微芯片来执行汽车中的许多功能。全球范围内的汽车芯片短缺已导致汽车制造几近停滞。这次停工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为美国总统乔拜登政府提供了采取前所未有行动的借口;本文稍后将详细介绍这一点。
随着行业的发展,咒语是设计和制造每一代更快、更便宜和更小的芯片。每一代芯片的复杂性都成倍增加了制造成本。今天,制造最先进器件的设备成本(业界术语,用于生产芯片)高达数十亿美元。
很快,由于跟上步伐所需的资本投资不断增加,美国公司不再生产自己的芯片。技术企业家专注于为新应用设计新设备和新工具。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计算机辅助设计站和一组智能电路设计人员。
台积电由于满足行业需求而快速崛起
台积电看到了这种发展的行业趋势,决定专注于芯片制造技术,并不断投入所需的资本投资,以跟上工艺技术的进步。
台积电的战略是充当每个人的芯片制造代工厂,并提供半导体制造服务,并收取费用。为了可信,它承诺严格保密,保护客户的商业机密,绝不制造自己的器件与客户竞争。
“无晶圆厂”公司纷纷涌向中国的台湾地区,以利用这种双赢的商业安排。出于自身利益,这些公司愿意与台积电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以改进制造工艺,从而使台积电稳步提高其制造技术。无晶圆厂公司以合理的成本及时收到了他们的专有芯片,而无需大量资金投入。
很快,台积电成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代工服务公司。其他人纷纷效仿并复制台积电模式,但这家中国台湾公司占据了全球超过 50% 的芯片代工业务,并保持了半导体制造技术领先者的地位。
利用台积电商业模式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包括苹果、英伟达和华为。
苹果为其所有产品线设计了专有芯片,并由第三方代工厂生产制造,主要由台积电制造。
英伟达是为复杂计算任务设计芯片的世界领先者,例如计算机游戏、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应用程序,甚至用于挖掘加密货币。台积电是英伟达芯片组的主要供应商。
华为依靠台积电的先进制造技术为其智能手机以及第五代 (5G) 电信设备制造这家中国大陆公司的专有芯片。
华为手机
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形成良性循环
有一段时间,这是一个良性的安排。苹果将其设计带到中国台湾,并将其芯片组组装到中国大陆的 iPhone、iPad 和电脑中,并在全球销售。英伟达的芯片设计在中国台湾制造,并在全球销售。
但后来华为太成功了,成为 5G 的全球领导者和智能手机的主要供应商。美国前唐纳德特朗普政府认为阻止华为的一种方法是拒绝其获得台积电的代工服务以及任何美国拥有的半导体技术。
特朗普的继任者乔拜登更进一步,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教官,并提出了代工厂无法拒绝的提议:将您的机密文件交给美国商务部 (DOC),否则我们将阻止您运营。
在 9 月的公告发布后,代工厂有 45 天的时间来遵守规定,而领导者台积电和三星似乎将遵守,其他人也将效仿。台北和首尔都无法与华盛顿对抗,对抗这种不道德的强硬暴行。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羡慕中国根据国家优先事项制定产业政策的能力。显然,最新的商务部法令是拜登试图模仿北京,以政策和财政补贴支持美国国内的芯片产业,即英特尔。
Intel成美国的希望
台积电会输
台积电在业界的地位无疑会被削弱。它将无法以过去的方式进行协作,现在只能艰难地为中国大陆的客户提供服务,如果有的话。它与客户之间的契约已经破灭。
如果台积电为了取悦华盛顿而将其部分设施迁往美国,它将面临同样的一系列相对劣势,例如由于不得不在美国运营,导致英特尔的芯片落后于台积电等几代。
切断中国大陆获得先进半导体器件将迫使该国加速本土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它会暂时受阻,但最终,中国将拥有自己的半导体生产和市场。
随着台积电失去光彩,熟练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将在其他地方寻找机会。有些人可能会移民到美国,但更多的人可能会在中国大陆找工作,在那里他们不会因语言或文化脱节而感到不便。
由于华盛顿的帮助,英特尔能否赶上台积电,这一点完全不确定。除了政策和财政补贴,这样做还需要有动力和拥有专门技术技能的人才。而在这方面,中国远远超过了美国。
华为的前子公司荣耀的最新手机
华盛顿似乎不认为这是一场双输的比赛。它似乎并不理解,通过切断中国大陆的联系,美国公司将被剥夺进入世界上最大市场的机会。
当世界半导体市场一分为二时,一半将小于整体。这样良性循环就会失灵,大家都吃亏。
本文的作者介绍
George Koo 从一家全球咨询服务公司退休,为客户提供中国战略和业务运营方面的建议。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史蒂文斯研究所和圣克拉拉大学接受教育,是国际战略联盟的创始人和前任董事总经理。他目前是新型绿色建筑平台 Freschfield’s 的董事会成员。
(参考来源:light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