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日期:2024-09-28
“扫频信号分析仪器及方法”这一术语,简单来说,就是泛指那些利用扫频本地振荡器将输入信号混频到中频(IF),并随后进行滤波处理的电子设备。其中,最常见的扫频信号分析仪器要数频谱分析仪和网络分析仪了。这次,我们就以这两种仪器为例,来详细说说这项发明的奥秘。 想象一下,在频谱分析仪里,有一个待分析的输入信号,它通过一个扫频本地振荡器的作用,被巧妙地“搬移”到了一个中频位置。接着,这个中频信号会通过一个非常窄带宽的中频滤波器进行筛选。神奇的是,扫频本地振荡器就像是一个频率的“扫帚”,它会将所有被“搬”下来的输入信号的频率,一一扫过中频滤波器那个固定的频率点。这样一来,滤波器就能像侦探一样,一一解析出输入信号的频谱成分了。 再往后,中频滤波器内部的信号功率会被一个紧随其后的检测器测定出来,而这个结果通常会通过仪器上的图形显示器,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输入信号的频谱分布了,是不是既神奇又实用呢?
网络分析仪,这个听起来有点高科技的名词,其实在很多方面和频谱分析仪挺像的,不过它们干的活儿可大不一样。频谱分析仪是分析那些咱们不太了解的信号,而网络分析仪呢,则是专门用来分析那些咱们还不清楚的网络。它是怎么做到的呢?简单来说,就是给这个未知的网络送上一个咱们已知的信号,然后观察这个信号经过网络后变成啥样了,特别是它的相位和幅度有啥变化。这样一来,咱们就能知道这个网络的传输特性了。 和频谱分析仪一样,网络分析仪也用到了一个叫做“扫频本地振荡器”的东西,它能把输入的信号“搬”到一个中频上去,然后再对这个中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便后续分析。不过,在网络分析仪里,这个中频滤波器的主要作用不是为了得到一个超窄的分辨率带宽,而是为了把噪声给过滤掉,让信号更干净。接着,分析这个滤波后的中频信号,主要是看它的相位和幅度,而不是像频谱分析仪那样看它的功率。 还有个小技巧,网络分析仪在分析的时候,还会把中频信号“归一化”到最开始的激励信号上,这么做是为了减少因为激励源本身的问题而带来的误差,让分析结果更准确。
所有扫频信号分析仪器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扫频操作会引入测量误差。在频谱分析仪中,这些误差会导致中频(IF)滤波器的性能下降。简单来说,就是当扫频速度加快时,输入信号的频谱成分会以更快的速度通过滤波器。为了改善滤波器对这些近似瞬态信号的处理效果,我们可以采用高斯滤波器响应,这样能有效减少像振铃和过冲这样的传统动态问题。但是,扫频速度一旦超过某个限度,即便是理想的高斯滤波器也会因为滤波器通带的扩展和幅度(即功率)响应的误差而变得不够理想。特别是当扫频速度趋向于无穷大时,滤波器的通带形状会接近其冲激响应形状,而响应的幅度则会随着扫频速度的平方根而减小。 要实现接近理想的高斯响应,我们通常会将多个单调谐滤波器级联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高斯响应在物理上是无法完全实现的,因为它涉及到非因果性。这些级联的滤波器阶段通常会包含电容、电感或晶体,因此它们的传输函数会有极点。所有具有极点的传输函数都会表现出非平坦的群时延,也就是所谓的非线性相位响应。这类滤波器的一个问题是,它们对输入瞬态信号的前沿响应比后沿更快。另一个问题是,信号后沿往往会出现凹槽和振铃,而不是平滑地降至噪声基底。这样一来,就很难将小信号与附近较大信号下降沿上的畸变区分开来。
由于快速扫频带来的幅度误差以及前面提到的那些问题,传统分析仪的最大扫频速率被限制在了滤波器带宽平方的一半(即0.5BW²)以内。在这个速率下,幅度误差约为1.18%,或者说小于0.1分贝,这通常被认为是可接受的精度范围。 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在1965年5月的应用说明63中详细阐述了由于快速扫频导致的幅度误差和通带失真的数学推导。此外,1977年11月,《科学仪器评论》(Rev. Sci. Instrum.)第48卷第11期中,Tsakiris发表了一篇名为《动态操作条件下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Resolution of a Spectrum Analyzer Under Dynamic Operating Conditions)》的文章,其中对多种频谱分析仪滤波器进行了类似的分析。 在网络分析仪中,与扫频相关的误差则表现为归一化误差以及噪声限制滤波器在频率和相位响应上的不规则性。同样地,这些误差也会随着扫频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从而限制了网络分析仪在感兴趣频率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扫频速率。
突破扫频瓶颈!创新技术让分析仪扫频速率飙升
本发明的核心在于,通过优化滤波器电路并采用多种技术对中频信号进行后处理,从而有效补偿了快速扫频带来的误差,彻底打破了以往扫频分析仪在最大扫频速率上的限制。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仪器的性能,还为用户带来了更高效的信号分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