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超加工食品的真相:它如何悄然“吃掉”我们的健康》

作者:

日期:2025-03-05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超市里那些包装精美、即开即食的食品成了许多人的日常选择。然而,这些看似方便的“美食”背后,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真相。克里斯·范·图勒肯(Chris van Tulleken)的《超加工人类:那些不是食物的“食物”背后的科学》(Ultra-Processed People: The Science Behind Food That Isn't Food)用科学与亲身经历,向读者揭露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现实:我们吃的很多东西,根本不是真正的食物。这本书不仅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还传递了一个振聋发聩的信息——要想摆脱超加工食品(UPF)的危害,光靠个人努力远远不够,需要整个社会一起行动。以下,就让我们走进这本书,看看它如何用直白的事实和深刻的洞察,点醒每一个关心健康的人。


关键洞察:超加工食品,现代生活的“隐形杀手”

范·图勒肯在书中开门见山地指出,人类正处在一个全新的饮食时代:我们摄入的大部分热量,竟然来自一种叫做“超加工食品”的东西。什么是UPF?简单来说,就是那些装在塑料包装里、成分表上写满了家里厨房找不到的东西的食品,比如薯片、可乐、速冻饺子或者各种调味酱料。这些食物可不是随便做出来的,它们经过食品公司的精心设计,就像香烟一样让人上瘾,吃了一口还想再吃,吃了一包还想再开一包。

更可怕的是,科学研究表明,UPF不仅是全球早逝的头号原因,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范·图勒肯用数据和案例告诉我们,这些食品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身体和地球。比如,全球肥胖、糖尿病、心脏病的上升趋势,都和UPF脱不了干系。而对很多人来说,尤其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UPF几乎成了唯一买得起、吃得到的“主食”。这不是选择,而是没有选择。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UPF的威力,范·图勒肯还分享了自己的亲身实验。他花了一个月时间,让80%的饮食都来自UPF——这在美国和许多国家的孩子、成年人中非常普遍。在伦敦大学学院同事的监督下,他的身体成了“实验样本”。结果令人震惊:一个月后,他不仅体重增加了,连大脑都被这些食物“绑架”,对UPF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这段经历让人忍不住想问:我们吃的到底是食物,还是“陷阱”?


启发性观点:别再自责,问题出在食物本身

这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问题推给个人,而是直指食品工业和政策漏洞。范·图勒肯反复强调:“这不是你的错,是食物的问题。”他解释说,UPF被设计得太诱人了,普通人根本抵挡不住。那些甜得发腻的饮料、咸得过瘾的零食,都是食品公司用科学配方调出来的“上瘾剂”,目的就是让你多吃、多买。所以,别再责怪自己“没毅力”了——面对这样的“对手”,谁能单靠意志力取胜?

对中国读者来说,这个观点尤其有共鸣。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为肥胖、慢性病烦恼,很多人觉得自己“管不住嘴”,甚至觉得自己懒惰。但范·图勒肯用事实告诉我们:这不是个人失败,而是食品工业在背后“设套”。他呼吁大家把目光转向更大的舞台——政府应该加强食品监管,学校应该普及营养教育,食品公司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改变UPF泛滥的现状,需要的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整个社会的觉醒。


对读者的实用价值:看清食物,找回健康

《超加工人类》不只是揭露问题,它还是一本接地气的生活指南。范·图勒肯教读者如何识别UPF:拿起一包食物,看看包装和成分表,如果里面有你念不出的化学名词,或者是你爸妈小时候没见过的原料,那八成是UPF。他建议大家尽量选择新鲜、少加工的食材,比如蔬菜、水果、粗粮和未经调味的肉类。这些听起来不新鲜,但在一个被UPF包围的世界里,做到这一点其实需要勇气和意识。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鼓励读者不只是“管好自己”,还要成为推动改变的“食物公民”。比如,你可以去本地菜市场买菜,支持小农经济;可以在家里少囤点零食,给孩子做顿简单的饭;甚至可以在朋友圈分享UPF的危害,提醒身边人注意。这些小事加起来,就能让健康饮食的风气慢慢回来。


总结:一本让人停不下来的“健康醒钟”

《超加工人类》用科学证据、真实故事和作者的幽默笔触,把超加工食品的“真面目”摊开在读者面前。它告诉我们:现代饮食的便利,可能正在拿我们的健康和地球做代价。这本书不提供减肥秘籍,却能让你在下次逛超市时,多看一眼包装上的成分表,多想一秒“这东西到底能不能吃”。如果你关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或者想搞清楚为什么现在的病越来越多,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洗礼,更是一场行动的号召——改变,从你我开始,也从社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