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日期:2025-08-03
出版:
首先,AI工程是一个新兴领域,专注于用基础模型“搭积木”式地建设AI应用。和传统机器学习工程师从头训练模型不同,AI工程师更多是在现成的大型预训练模型上做“再加工”,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现在最先进的基础模型如GPT、Google Gemini、Midjourney等非常庞大,训练它们不仅耗费巨大的计算资源和数据,只有少数大公司负担得起。因此,模型本身成了“按需租用”的服务(Model-as-a-Service),任何开发者都可以基于这些基础模型构建属于自己的AI产品,门槛大大降低。
这个转变带来了两个重要的影响:
了解基础模型设计的关键,是学会如何选对模型并基于它打造有效的应用。虽然书中不会教你打造新的大型模型,但会帮你理解现有模型的重要设计要素:
关键在于:你不用去训练模型,但必须理解这些因素,才能在有限资源和时间内选择最合适的模型并用好它。
基础模型虽然强大,但它们也常常“胡编乱造”,“幻觉”问题(hallucination)造成的错误导致了许多社会责任事故和法律纠纷。
评估AI输出的质量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核心技术点。书中介绍了多种评估方法:
同时,评估不是孤立环节,必须融入整个系统设计中,定位系统可能失败的关键点,做好针对性测试。
AI工程设计的核心工作之一是如何改造和调整基础模型:
Prompt Engineering(提示工程)
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技术。通过设计合适的“提问方式”和上下文,指导模型输出所需结果。比如给模型设计清晰的指令、分步骤任务、示例等。
但提示设计也讲究技巧,需要系统实验和评价,反复调优才能做到精准高效。
检索增强生成(RAG)和智能代理(Agents)
当模型自己知识有限时,可通过RAG从外部数据库检索相关信息补充上下文,减少误答。
Agent则更强大,不仅可检索信息,还能调用外部工具、搜索网络,实现自动化操作和动态交互。
微调(Finetuning)
通过额外训练调整模型的一部分或全部参数,针对特定任务或领域进行深度定制。
优势是效果好且灵活,但训练成本高,算力需求大。微调技巧也在不断发展,追求参数高效、计算友好。
AI工程师会根据应用需求和资源限制,在这些方法间做权衡选择。
“数据为王”依然是真理,优质数据是模型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数据工程不仅仅是收集,更是对数据的策划、增强和质量控制。
随着基础模型规模增大,数据处理越来越复杂,对人才和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大幅提升。
AI模型功能再强,若运行缓慢或成本高昂,也会影响用户体验和商业可行性。
推理优化涵盖三方面:
这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结合应用特点,设计合理方案。
AI应用的架构不是一蹴而就,必须逐步迭代:
AI工程是一种新兴的工程学科,专注于利用现成的基础模型来快速构建AI应用。基础模型如ChatGPT或Google的Gemini,已经预训练好,能够处理多种任务,比如文本生成、图像识别或代码编写。相比传统机器学习工程需要从头训练模型,AI工程更像去超市买现成的食材,直接做菜,降低了开发门槛,让更多人,包括没有AI经验的初学者,也能参与进来。 书中详细讲解了几种重要技术: 科学研究设计方法包括: 当前AI产品需求激增,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让AI从深奥的学科变成人人可用的工具。但随着使用增加,失败风险也上升,比如聊天机器人可能误导用户,因此评估和安全性变得更重要。未来可能出现“模型市场”,帮助开发者快速选模型,数据合成技术也会更普及。 在2025年8月3日的今天,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AI Engineering: Building Applications with Foundation Models》由Chip Huyen撰写,是一本全面探讨AI工程的指南,特别适合中文读者理解和应用。这本书不仅讲解了如何利用基础模型构建AI应用,还结合了市场趋势和技术洞察,帮助读者掌握AI工程的核心知识和实践方法。以下报告将详细解析书中提到的工程技术、科学研究设计方法和市场发展趋势,力求清晰、吸引人,并适合转换为视频讲解形式。 AI工程是一种新兴的工程学科,专注于利用现成的基础模型来构建AI应用。基础模型是指那些已经预训练好的大型AI模型,如ChatGPT、Google的Gemini或Midjourney。这些模型能够处理多种任务,比如文本生成、图像识别、代码编写等。传统机器学习工程通常需要从头开始训练模型,这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资源和专业知识。而AI工程则不同,它利用这些现成的模型,通过简单的适应和定制,就能快速构建出AI应用。 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AI开发的进入门槛。根据书中介绍,模型即服务(model-as-a-service,MaaS)模式让AI从一个深奥的学科变成了任何人都能使用的强大开发工具。甚至连那些没有或只有最少AI经验的人,现在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构建AI应用。比如,你可以直接调用API,使用ChatGPT的模型来开发一个聊天机器人,而不需要自己训练一个模型。 AI工程与传统机器学习工程的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如何有效地使用现成的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后者更注重模型的开发和训练。简单来说,传统机器学习工程像是在自己种菜,而AI工程则是去超市买现成的食材,直接做菜。这种转变不仅加速了AI应用的开发,也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 AI工程的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与传统的全栈工程不同,AI工程师需要同时理解模型的特性和应用的需求。这使得AI工程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交叉学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基础模型是AI工程的核心,它们是大型预训练模型,能够处理各种任务。书中第二章详细讲解了基础模型的关键因素,包括训练数据、模型架构和后续训练。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开发者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有效地适应它们。比如,如果你想开发一个医疗问答应用,可能需要选择一个在医疗数据上微调过的模型。 市场趋势显示,随着基础模型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开始使用这些模型来构建应用。这不仅降低了AI应用的开发成本,也加速了AI技术的普及。然而,由于训练基础模型的门槛极高,未来可能会出现“模型寡头”——只有少数公司能够开发高性能的基础模型,而其他人则依赖这些模型提供的服务。 评估是AI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AI的广泛应用,AI失败的风险也增加了。比如,聊天机器人可能误导用户,生成虚假信息,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自杀案例或法律纠纷。因此,评估模型的性能和安全性变得尤为重要。 书中第三章和第四章详细讨论了评估方法和AI系统评估。评估开放式模型(如LLMs)是一个复杂挑战,因为它们可以生成无限的输出。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 在实际应用中,评估还需要考虑具体任务的需求。比如,如果你开发一个数学问答应用,需要评估模型在数学推理上的准确性;如果是聊天机器人,则需要关注生成内容的连贯性和安全性。 市场趋势显示,未来AI评估将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开发专门用于评估AI模型的工具和基准测试。这不仅是为了确保AI的安全性,也是为了提高AI应用的可信度。随着基础模型数量的增加,选择合适的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可能会出现专门的“模型市场”,帮助开发者快速找到适合自己任务的模型。 书中详细讲解了几种重要的模型适应技术,这些技术是AI工程的核心。 市场趋势显示,提示工程、RAG和微调正在成为AI应用的热门技术。未来,可能会出现自动化提示工程工具,帮助开发者快速生成高质量的提示;RAG和代理模式则会推动AI应用在实时信息和复杂决策场景中的创新。 数据集工程是AI工程中另一个关键环节。书中第八章详细讨论了数据的重要性。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是模型性能的关键,没有好的数据,再好的模型也无法发挥作用。数据集工程包括: 推理优化则是提高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速度和效率的方法。书中第九章讨论了模型压缩、量化和服务优化等技术。这些技术特别重要,因为如果模型运行太慢,用户可能会失去耐心,甚至影响应用效果。 市场趋势显示,随着数据隐私和获取难度的增加,数据合成技术正在兴起。未来,随着边缘计算的普及,AI模型将越来越多地部署在本地设备上,这要求模型更小、更快、更高效。 书中第十章讨论了如何构建完整的AI系统架构。一个完整的AI系统包括多个组件:模型、数据管道、评估系统和用户反馈机制。书中提供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架构演进路径,帮助开发者逐步构建高性能的AI系统。 用户反馈对于对话式AI应用尤为重要。比如,聊天机器人需要不断根据用户反馈改进输出。如何有效收集和利用反馈,是AI工程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书中强调,用户反馈不仅是改进模型的数据来源,也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 根据书中介绍,当前AI产品需求激增,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让AI从深奥的学科变成人人可用的工具。但随着使用增加,失败风险也上升,比如聊天机器人可能误导用户,生成虚假信息,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评估和安全性变得更加重要。 未来可能出现以下趋势: 在AI工程中,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至关重要。书中提到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吸引中文读者,建议以下两个标题: 《AI Engineering: Building Applications with Foundation Models》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它不仅提供了AI工程的核心知识,还结合了市场趋势和技术洞察,帮助读者理解AI应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论你是AI初学者还是资深工程师,这本书都能为你提供宝贵的启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AI工程,并激发你探索这一领域的兴趣! 参考资料 关键要点
AI工程与基础模型的应用
关键技术和科学研究设计方法
市场发展趋势
详细报告:AI工程与基础模型的应用解析
引言
AI工程概述
理解基础模型
评估方法与AI系统评估
关键技术:提示工程、RAG和微调
数据集工程与推理优化
AI工程架构与用户反馈
市场发展趋势
科学研究设计方法
吸引中文读者的标题建议
总结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