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ore:洞悉儿童成长的全新标尺(Child Development with the D-score )》一书,由斯蒂夫·范·布伦和艾瑞斯·艾克豪特两位权威编辑联手打造。书中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孩子们学习走路、说话和思考的速度之快超乎想象。而D-score这一创新工具,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将来自不同评估方法下的儿童及其成长里程碑统一量化,使得我们能够跨越不同人群、群体乃至个体之间,对儿童的发展进行直观、科学的比较。
这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D-score诞生的必要性,还详细阐述了它的构建原理与计算方法,为儿童发展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但D-score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它还吸引了国际政策制定者和数据科学家的目光,因为它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儿童发展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数据科学在儿童成长研究中的应用开辟了新天地。
《儿童成长D-score指南》,由斯蒂夫·范·布伦和艾瑞斯·艾克豪特共同编著,揭示了成人健康与福祉的基石往往源自儿童时期的成长与发展。这本书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既有效又易于理解的指标,来解读儿童早期发展的潜在结构,这个指标能够代表变化,并且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都具有可比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儿童成长标准已成为全球通用的衡量标准,被广泛用作改进的指标和目标。例如,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19年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有2.19亿五岁以下儿童(占比21.9%)存在生长迟缓问题(即身高低于同年龄WHO标准的两个标准差)。早期生长迟缓与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学业成绩以及成年后的生产力低下紧密相关。然而,在没有直接的基于人口的儿童发展度量标准的情况下,生长迟缓和贫困常常被用作估算未能达到发展潜力的儿童数量的替代指标。
尽管生长迟缓和贫困作为指标在全球儿童发展政策和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推动了相关进步(如布莱克等人2017年的研究所示),但它们在衡量项目干预带来的变化方面缺乏敏感性。儿童早期发展是一个由多个发展阶段(运动、语言、认知、个人-社交)组成的潜在结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准确反映这一潜在结构、代表变化,并且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都具备可比性的有效且易于理解的度量标准。
《儿童成长D-score指南》:将成长里程碑转化为量化指标;
“生命最初的一千天”指的是一个孩子从孕育到两岁生日的这段时间,这是一个充满飞速变化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的大脑发育如同一张白纸,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和经历的影响。早期的经历通过强化某些神经连接、同时淘汰因缺乏使用而逐渐退化的连接,来塑造大脑发育的框架。这最初的一千天奠定了大脑结构的基础,但更高层次的大脑功能会持续发展到青少年乃至早期成年期。
长久以来,关于“先天与后天”的争论一直存在,即发展的差异主要源于遗传还是环境。但现代科学普遍认为,遗传倾向与环境差异共同影响着所有特征(Rutter, 2007)。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包括出生前后)提供的经历能够改变基因的活动方式(Caspi等人, 2010)。负面因素,如遭遇压力生活状况或环境毒素,可能在基因上留下化学印记,从而影响这些基因在个体中的表达方式。
在生命最初的一千天里,婴儿高度依赖看护者来保护他们免受不良因素的侵害,并帮助他们调节生理和行为。看护者可以通过提供及时响应的照顾,包括制定规律的睡眠和喂养习惯来实现这一点。为了让孩子充分发挥其成长潜力,他们需要充足的营养、响应式的照料、探索与学习的机会,以及免受环境威胁的保护(Black等人, 2017)。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