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谁没遇到过点儿破事儿?谁又能逃得过重重阻碍呢?”——这是知名铁人三项运动员及播客主持人里奇·罗尔的感言。
“软弱。”这个词通常与女性生殖器联系在一起,仿佛是对男性气质的质疑。而这些,正是奈特(Knight)对坚韧定义的线索。奈特的坚韧观建立在绝不示弱、排除万难、利用恐惧来树立权威和控制之上。这种观念,我们现在称之为“老派”,试图将这种野蛮的做法与现代社会拉开距离。然而,它仍然主宰着我们现在的运动场和表演厅。我们对坚韧的本质存在根本性的误解,而且这种误解远不止于篮球场……
如果我们先不讨论这种管教方式的道德问题,那么它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其无效性。马格尼斯指出:“即便是在你认为严格管教能够奏效的领域——管教方面,它也显得力不从心。一项针对1200多名父母的研究发现,专制型育儿方式与孩子更高的不良行为发生率密切相关。甚至在一些看似专制型育儿方式十分契合的地方,如军队,它也显得力不从心。在以色列军队中,那些在专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士兵,在适应和应对军旅生活的挑战时,表现得比那些在受到滋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龄人差得多。专制型管教方式只是营造了一种看似有纪律的假象,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培养出纪律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强硬”的管教方式——无论是教学、育儿还是训练,培养出的反而是脆弱和依赖性强的人。当一个孩子被教导因为害怕而毫无质疑地遵守规则时,如果父母不在身边指导他的行为,他会怎么做呢?当一个成年人被教导依靠恐惧来激发动力时,如果让她在现实世界中独立行事,她会怎么做呢?当一个足球运动员被教导只有在教练对着他大吼大叫时才懂得激励自己时,如果球场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又会怎么做呢? 马格尼斯的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专制型的管教方式看似严格,实则无法真正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驱动力。它只能让孩子在恐惧和依赖中成长,而无法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因此,作为父母或教育者,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管教方式,寻求更加有效、更加健康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品格和能力。 在探讨了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开创性工作及其“习得性无助”概念之后,马格尼斯进一步阐述了在困境中掌握一丝控制权对于减轻绝望感的重要性。他说道:“当生活似乎失控,或面前的任务显得难以逾越时,人们很容易陷入绝望,心想‘这有什么用?’这是人之常情。你的身体为了节省能量而进化出了这种反应。但我们需要培养希望,为前行扫清障碍。培养希望并不需要做出英雄般的巨大努力。 只需一些微小的迹象,表明你仍在掌控之中,你仍然能够产生影响,就足以重启你的前额叶皮层,重新找回希望。” 在这本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以下话题: • 亚历克斯·霍诺德及其降低的杏仁核活跃度。 (这里提到的是攀岩者亚历克斯·霍诺德,他因无保护攀岩而闻名,杏仁核活跃度降低可能意味着他在面对恐惧时更加冷静。) • “威胁与挑战”的二分法。 (即人们面对困难时的两种不同心态:将其视为威胁而逃避,或将其视为挑战而积极应对。) • 自尊运动。 (强调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的重要性。) • 马丁·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 (指个体在经历了连续的失败和挫折后,形成的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 心理性死亡,又称“放弃症”;战争中的战俘。 (心理性死亡指的是因极度绝望而放弃求生的意志,战俘在极端环境下可能经历这种心理状态。) • 仪式在表现中的重要性。 (通过仪式化的行为来增强自信心和专注力。) • 自我对话的力量。 (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 • 冥想的益处。 (通过冥想减轻压力,提高专注力和自我意识。) • 聚焦:放大与缩小。 (指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调整注意力范围的能力。)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超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自我超越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 组织中的社会凝聚力。 (强调团队中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共同目标。) • 维克多·弗兰克尔及其名著《人类对意义的追寻》和他的意义疗法。创伤后成长(PTG)。 (弗兰克尔认为找到生命的意义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动力,意义疗法帮助人们从苦难中找到意义,实现创伤后成长。) • 强迫症(OCD);作者的个人抗争经历。 (作者分享了自己与强迫症斗争的经历,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这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面对困境时,通过掌握微小的控制权来重燃希望,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 是时候告别那种老旧而肤浅的坚韧观念了。那种外在的、虚假的坚韧,或许能在我们依靠恐惧和控制进行领导时,给予我们短暂的力量感,但这种感觉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消失无踪。我已经反复证明,当真正需要坚韧的时候,这种虚假的坚韧只会让我们失望。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在模仿20世纪初的足球教练和军训教官的模式,但我们知道,这种模式只会带来外表看似坚韧,实则不堪一击的结果。现在,是时候抛弃这个虚假的偶像,树立一种全新的坚韧观念了。社会迫切需要我们重视内在的坚韧,而非外在的伪装。 真正的坚韧,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身体和心灵中的微妙与复杂中寻找到的力量。它没有固定的路径通向内心的强大,也没有固定的公式来应对艰难的决定或极端的不适。真正的坚韧,是一种接受:接受自己的身份,接受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及随之而来的不适。它让我们在紧张与矛盾中生活,从而为寻找前进的最佳道路创造出必要的空间。 这种真正的坚韧,不是简单的外在表现,而是内心的力量与智慧。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冷静与坚定,如何在面对困难时找到内心的支撑。让我们摒弃那种虚假的坚韧,拥抱这种更加真实、更加有力的坚韧吧。 是时候拥抱一种更好、更真实的坚韧了。这种坚韧承认我们共同的人性,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所谓的“老派坚韧”的迷思。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次重大转变的小小起点,教导我们的孩子明白,装腔作势的强硬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坚韧。相反,坦诚和脆弱不是软弱的标志,而是力量的象征。现在,是时候重新定义坚韧了,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需要摒弃那些表面的伪装和外在的做作,转而专注于真正的内在力量。 每个人都有能力发展这种内在的力量,即使那些可能被贴上“软弱”或“失败者”标签的人也不例外。让我们拥抱现实,安心做自己,把情感和情绪当作是了解自我的信息,满足我们基本的人类需求,并在生活中找到目标和意义,以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挑战。正如传记作家乔舒亚·沃尔夫·申克在描述一位必须帮助他所热爱的国家度过最艰难时期的伟人时所写的那样:“林肯,无论是出于习惯还是选择,他都走自己的路。他从不假装成自己不是的样子。” 做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坚韧。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