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管理的心》:职场里的情绪表演有多累?

作者:

日期:2025-04-08

出版:

  • 41
  • 0
  • 2

作品总结

在现代职场中,“专业”往往不只体现在技能和知识上,更隐含着对情绪的管控要求。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在其开创性的著作《被管理的心:情感的商业化》(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中,直击这一隐藏的工作现实。她用深刻而人性的笔触,揭示了情绪劳动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每日的工作中,并对我们的自我认同、人际关系,甚至精神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 什么是“情绪劳动”?

霍克希尔德指出,我们在私人生活中经常通过“情绪加工”(emotion work)来调节自己的情感,例如强迫自己开心或压抑愤怒,以符合社会对“应该如何感受”的期望。这种调节情绪的行为,在进入职场后就被转化为“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一种将情感管理纳入工作职责的隐形劳动。

她特别研究了两类典型的公共接触职业群体:空乘人员与催账员。前者被训练得“比自然更友好”,通过微笑和亲切语言建立客户关系;后者则常常需要“比自然更严厉”,以压迫性的语言维护公司利益。这两种职业虽然看似对立,却都要求员工在情感上“表演”——甚至违背自己的真实感受。


❖ 管理情绪,也是一种资本运作

在企业的视角中,情绪已成为“可控资源”,就像时间或劳动力一样。公司通过标准化培训向员工灌输“情绪规范”(feeling rules),教他们在面对客户时如何表达“得体”的情绪。这不仅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也促进了服务的销售。然而,这种“情绪商品化”也悄悄掏空了劳动者的内在自我。

霍克希尔德指出,这种长期的情绪管理会导致一种深层的自我疏离。例如,一个空姐的笑容不再代表她真正的心情,而是一种“被规定的表情”;时间久了,她可能会失去分辨“我真实的感受”与“我被要求感受的情绪”的能力。这种割裂本是应对压力的防御机制,但同时也是一种隐形的职业伤害。


❖ 女性受影响尤为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霍克希尔德强调,情绪劳动的负担并不平等。约三分之一的美国男性和二分之一的女性都从事需要大量情绪劳动的工作。由于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女性往往被赋予更多“情绪照顾”的责任,因此在服务业和护理行业中承担着更高比例的情绪劳动,面对更频繁的情绪剥削与自我牺牲。


❖ 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今天的我们阅读?

《被管理的心》写于1983年,但它的洞察在如今服务经济与“感情劳动”泛滥的时代显得更为尖锐。无论是在客服热线里保持耐心的坐席员,还是在教育、医疗和零售行业努力“始终热情”的一线人员,这种无形的情绪劳动已成为现代职场的常态。但遗憾的是,它很少被社会正式承认或薪酬合理体现。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何为“情绪劳动”,更重要的是,它呼吁我们重新思考工作与自我的关系:当你的感受也被公司“租用”,你还剩下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情绪?


❖ 总结:感同身受地看待劳动者的情绪价值

霍克希尔德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细腻的人文观察,构建了一幅“现代服务社会下的人情图谱”。她提醒我们,劳动不只是体力或脑力的付出,还包括了情感的投入。而这种投入,往往被忽视、被掩盖,甚至被制度化地压榨。

对于管理者,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对于员工,这是一种共鸣;对于整个社会,它是一场唤醒。


推荐给谁阅读?

  • 所有从事服务业与公共接触岗位的劳动者

  • 企业管理者与人力资源负责人

  • 心理学、社会学、劳动研究领域的学者与学生

  • 愿意重新思考“什么是工作”与“我为何而工作”的普通读者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