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plug: How to Break Up with Your Phone and Reclaim Your Life》书评:断开手机,找回生活

作者:

日期:2025-06-29

出版:

  • 10
  • 0
  • 1

作品总结

断开手机,找回生活:一本教你摆脱数字枷锁的指南

关键要点

  • 手机上瘾的普遍性:研究表明,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花超过75天盯着手机屏幕,影响睡眠、饮食、专注力和人际关系。
  • 戒手机的可行性:作者Richard Simon通过自身一年不用智能手机的经历,证明了“数字排毒”是可行的,并分享了25个成功案例。
  • 实用建议:Simon建议至少60天完全不使用智能手机,之后可谨慎重新引入,配合“仪式感”活动如读书、散步来填补时间。
  • 科学依据:手机上瘾与大脑多巴胺分泌有关,设备设计利用了这一机制,让人难以自拔。
  • 局限性:戒手机对依赖手机工作的群体(如网约车司机)可能不现实,社会和职场压力也是问题根源之一。
  • 启发性观点:本书提醒读者,时间是宝贵的,放下手机能让人重新连接真实世界,过更有意义的生活。

为什么需要这本书?

你有没有觉得,手机就像个甩不掉的小跟班?刷新闻、看视频、回消息,一天时间不知不觉就没了。《Unplug: How to Break Up with Your Phone and Reclaim Your Life》由记者Richard Simon撰写,是一本教你如何摆脱手机瘾、找回生活主动权的实用指南。它不仅告诉你手机如何偷走你的时间,还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戒手机”计划,适合想让生活更充实的读者。

核心洞察:手机如何绑架我们?

Simon指出,手机上瘾就像吸毒或恋爱,离不开是因为它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欲罢不能。专家Anna Lembke(《Dopamine Nation》作者)解释,手机设计就像一个“化学陷阱”,每次点赞或新消息都让人兴奋。书中提到,美国人平均每天花5小时以上看手机,相当于一年76天!这段时间本可以用来陪家人、运动或享受大自然,却被屏幕吞噬。

如何“戒手机”?

Simon的建议像戒瘾计划:第一步,承认自己“上瘾”;第二步,彻底断开,至少60天不用智能手机。他自己试了一年后,发现专注力和幸福感显著提升。之后,可以选择用“老年机”或谨慎重新使用智能手机,比如设定固定查邮件时间,或把屏幕调成灰色减少吸引力。他还警告,别用其他屏幕(如电脑)代替手机瘾,那只是换汤不换药。

真实案例的启发

书中分享了25个戒手机的故事,从职业棒球手Nick Castellanos到普通校长、牧师,个个真实接地气。比如,Castellanos戒手机后比赛更专注,作家Kate Emmons灵感大增。这些故事让人觉得,戒手机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普通人也能做到。

实用建议:找回生活的仪式感

Simon鼓励读者用有意义的事填补空闲时间,比如:

  • 散步:不带手机,感受周围的风景。
  • 阅读:独自吃饭时带本书,而不是刷手机。
  • 专注陪伴:看孩子比赛时,别低头玩手机。
  • 种菜或运动:重新连接自然和身体。

他还提到,连电话发明人贝尔都不在书房装电话,只为专注工作!这些建议听起来简单,却提醒我们:生活本该如此。

局限性与现实挑战

尽管建议很实用,但Simon的计划对某些人可能不现实。比如,网约车司机或需要随时回邮件的职场人,很难完全放弃手机。Simon把责任归于个人,但社会和职场压力才是大问题。法国禁止下班后发工作邮件的法律,就值得借鉴。此外,市场上出现了Light Phone等“非智能”手机,迎合了人们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但成本可能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为什么值得一读?

《Unplug》用亲切幽默的语言,像朋友般鼓励你迈出第一步。它不仅是一本“戒手机指南”,更是教你重新爱上生活的实用手册。不管你想彻底戒手机,还是只想少刷两小时,这本书都能给你灵感和动力。


书评:断开手机,找回生活

你有没有觉得,手机就像个甩不掉的小跟班?一天到晚盯着它,刷新闻、看视频、回消息,时间一晃就没了,连跟家人朋友聊天、好好吃顿饭的工夫都不剩了。Richard Simon的《Unplug: How to Break Up with Your Phone and Reclaim Your Life》就像一位贴心的生活教练,告诉你怎么跟手机“分手”,重新找回生活的滋味。这本书不仅讲了为什么我们被手机绑架,还给出了实打实的建议,教你一步步摆脱数字瘾症,过上更充实的生活。

手机:偷走时间的“瘾君子”

Simon在书里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手机就像毒品,让人上瘾。美国人平均一年花75天盯着手机屏幕!这75天,你本可以陪家人、运动、读书,或者只是静静地发呆、欣赏路边的风景。手机不仅偷走了时间,还让我们分心,影响睡眠、饮食,甚至记忆力。最扎心的是,它让我们和身边的人、和真实世界渐行渐远。

这本书用“瘾君子”和“恋爱关系”来形容我们和手机的纠葛,简直太贴切了。你是不是也试过想放下手机,但又离不开银行App、导航、或者工作邮件?Simon说,承认自己“上瘾”是第一步,就像戒酒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酗酒。接下来,他建议来一场彻底的“数字排毒”:完全关掉智能手机,至少60天!

冷-turkey疗法:60天不碰手机

Simon自己就做过一个大胆的实验——整整一年不用智能手机!他提前跟亲朋好友打好招呼,换了个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老年机”。结果呢?他发现自己更专注、更平静,能真正享受生活。他在书里还分享了25个人的故事,有职业棒球手Nick Castellanos、新闻主播Steve Hilton,还有普通人比如校长、牧师,甚至一对一起戒手机的夫妻。这些故事让人觉得,戒手机不是天方夜谭,普通人也能做到。

当然,戒手机不是让你回到石器时代。Simon建议,60天“冷-turkey”之后,可以慢慢“重新接纳”智能手机,但得学会“有意识”地用。比如,设定固定的查邮件时间,或者把屏幕调成灰色(这样刷社交媒体就没那么有趣了)。他还提醒,别用另一种瘾代替手机瘾——比如戒了手机却狂刷电脑上的YouTube,那可没啥进步。

背后的科学:多巴胺的“阴谋”

Simon在书里提到,手机之所以让人上瘾,跟大脑里的多巴胺脱不了干系。每次你刷到一条新消息或点赞,大脑就分泌多巴胺,让你觉得满足、想再刷。这种“化学勾引”让手机变成了操控我们情绪的小魔盒。专家Anna Lembke(《Dopamine Nation》的作者)在书里也提到,数字设备就像设计好的陷阱,让我们不由自主地陷入循环。

但Simon并不是让你彻底与世隔绝。他建议用一些“仪式感”来对抗手机瘾,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读书、散步,或者发呆。这些简单的活动能帮你找回专注力,重新连接真实世界。他还提到一个让人会心一笑的例子:连电话发明人贝尔都不允许在书房装电话,因为他需要专注工作!

真实案例:从棒球明星到普通人的转变

书里最吸引人的部分是那些真实的故事。比如,职业棒球手Nick Castellanos戒掉手机后,比赛时更专注,状态提升了不少;小说家Kate Emmons发现,远离手机让她写作灵感迸发;还有国际象棋大师Wesley So,戒手机后更能沉浸在棋局中。这些人并非超人,他们的成功让人觉得:嘿,我也可以试试!

不过,Simon也有点“极端”。他推崇完全放弃智能手机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个爸爸带一岁小孩爬山时连手机都不带,Simon还挺欣赏这种“纯粹”。但老实说,这有点冒险,毕竟手机在紧急情况下还是救命工具。

对普通人的启发:找回生活的主动权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时间是自己的,生活是自己的。Simon有一句话特别戳心:“你盯着屏幕的时间,是你永远拿不回来的时间。”他还提到一个现象:多少父母在孩子运动比赛时低头刷手机,错过了孩子的精彩瞬间。这种场景,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

Simon还给了一些超实用的建议:比如出门散步别带手机,专注听音乐,种点蔬菜,或者在饭店独自吃饭时带本书读。这些听起来像是20年前的“正常生活”,但现在却需要一本书来提醒我们,确实有点讽刺。

活动建议

效果

不带手机散步

感受自然,放松心情

专注听音乐

提升专注力,享受艺术

种蔬菜

连接自然,培养耐心

独自吃饭时读书

丰富知识,减少无聊刷屏

看孩子比赛不玩手机

增进亲子关系,珍惜当下

现实的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断舍离”

当然,Simon的建议也有局限。戒手机对有些人来说不现实,比如靠网约车或外卖谋生的“零工经济”工作者,或者老板要求随时回消息的员工。Simon把摆脱手机瘾的责任全推给个人,但其实,社会和职场的压力才是大问题。比如,法国法律禁止雇主在下班后给员工发邮件,这种制度保障就很值得学习。

此外,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非智能”手机,比如Light Phone和Punkt phone,这些手机设计得尽可能简单,帮助人们减少数字干扰。但这些设备价格不菲,可能更适合经济宽裕的群体。

为什么值得读?

《Unplug》写得特别亲切,像朋友在跟你聊天,鼓励你勇敢迈出第一步。它的语言简单幽默,案例真实接地气,读起来一点不费劲。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讲“戒手机”,而是教你怎么把时间和注意力还给自己,过更有意义的生活。不管你是想彻底戒手机,还是只想少刷两小时,这本书都能给你灵感和动力。

如果你也觉得被手机绑架了,想找回生活的主动权,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仅是一本“戒手机指南”,更是一本教你重新爱上生活的实用手册。试试看,也许60天后,你会发现,生活比屏幕精彩多了!

Key Citations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