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Wafer Calibration Techniques Enabling Accurate Characteriz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Silicon Devices at the mm-Wave Range and Beyond》---毫米波及以上频段高性能半导体器件表征关键技术与研发策略

作者:

日期:2025-09-13

出版:

  • 3
  • 0
  • 0

作品总结

在片校准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为什么需要在片校准?

在毫米波和太赫兹频率范围内,射频器件的电气性能测试难度极高。与低频电路不同,高频器件的寄生效应更加显著,探针、测试线和衬底都会对结果产生干扰。如果缺乏可靠的校准,研究人员很可能得不到准确的参数,比如晶体管的 截止频率 fT最大振荡频率 fMAX。这两个参数是衡量高速电路性能的关键指标,直接决定器件能否用于 5G、6G 通信、车载雷达、卫星通信和高分辨率成像等前沿应用。

因此,在片校准方法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能够在实验室甚至生产线上,得到接近器件真实表现的数据,避免因测量误差而延长研发周期或造成成本浪费。


常见的在片校准方法

1. SOLT 校准(Short-Open-Load-Thru)

这是最经典的射频校准方法,最早用于低频器件测试。它依赖标准件(短路、开路、负载和直通)来建立数学模型,补偿系统误差。

  • 优点:实现原理清晰,适合低频测量。

  • 缺点:在几十 GHz 以上,开路和短路标准件的寄生效应会变得不可忽视,精度不足。

2. TRL 校准(Thru-Reflect-Line)

在毫米波频段,TRL 方法成为主流。它用一段已知长度的传输线和一个反射标准件来校正系统。

  • 优点:在高频段下误差小,适合宽带测量。

  • 缺点:需要设计和制造额外的标准件,对工艺提出要求。

3. LRRM 与 TMR 方法

这些方法在 TRL 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特别适合硅基工艺。比如 TMR(Thru-Match-Reflect)可以减少对标准件的依赖,更适合批量生产环境。


关键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书中强调,在设计在片校准实验时,有三个必须关注的环节:

  1. 标准件的设计与制造
    校准的准确性高度依赖标准件的精度。比如,TRL 方法中传输线的长度必须与目标频段匹配,否则会导致校准失效。

  2. 多端口测量的适配
    随着毫米波系统的复杂化,单端口和双端口测试已不能满足需求。多端口在片校准成为必然趋势,需要在探针、衬底和寄生效应建模上投入更多努力。

  3. 温度与工艺的一致性
    在片测量不仅要考虑频率,还必须考虑温度漂移和工艺差异。不同的工艺批次可能会导致寄生参数变化,因此校准方法要具备足够的鲁棒性。


市场与应用趋势

毫米波与太赫兹市场正在快速扩张:

  • 5G 与 6G 通信:需要更高频率、更高带宽的芯片,而准确的在片测试是加速产品研发的关键。

  • 汽车毫米波雷达:精度直接关系到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高性能校准方法能够缩短新一代雷达芯片的开发周期。

  • 卫星通信与安防成像:太赫兹频段的芯片需要更严格的测量标准,在片校准将成为行业准则。

随着硅基工艺在高频段的不断突破,在片校准方法的产业化价值愈发凸显。它不仅能降低研发成本,还能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

一、引言:毫米波时代的高性能硅器件表征挑战

随着高速无线通信、光通信、汽车雷达、成像及传感系统等毫米波(mmWave)及太赫兹(THz)应用的快速发展,器件和电路的性能指标日趋严格。为了满足这些应用对带宽、速度和精度的需求,对高性能硅基半导体器件的精确表征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毫米波频段,实现器件本征特性的准确测量,成为芯片设计验证、模型提取和工艺优化的基石。

然而,毫米波频段的器件测试面临巨大的技术难题。由于信号频率高、波长短,测试误差容易被微小的连接、电极寄生效应放大。如何准确测量S参数,消除接触探针引入的寄生,确保测试结果准确反映器件本身特性,是技术研发的重要课题。


二、晶圆级校准技术:实现高精度器件测量的关键路径

传统的校准方法主要基于探针尖端校准(probe-tip calibration)和焊盘寄生参数消除(pad parasitic de-embedding),虽然在低频段广泛应用,但在毫米波甚至更高频段表现出局限。器件连接界面多样,探针位置变化、接触不稳定以及寄生影响难以充分校正,导致测量误差难以避免。

本书系统阐述了基于晶圆级(on-wafer)校准技术的解决方案,核心思想是校准标准直接集成于晶圆或芯片上,测量过程中不依赖外部连接器或过度简化连接模型,从而最大限度消除测试系统自身贡献的误差,获得器件精确的本征参数。


三、毫米波S参数测量的特色与难点

毫米波频段的S参数测量必须考虑:

  • 平面结构导波特性:线路和器件设计均为平面化,电磁波在有限尺寸和多层结构中传播,带来复杂的传输特性和干扰,需要专业的结构理解和数学模型支持。
  • 频率依赖性强:寄生电容、电感和电阻等效参数频率相关,模型非线性,实现高精度测量要解决频率跨度带来的校准难题。
  • 电磁耦合复杂:微波探针和附近结构的影响加剧,需采用高精度的电磁仿真辅助设计。

四、基于转移法的Thru-Match-Reflect (TMR)算法深度解析

书中重点介绍了一套完整的数学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三类标准件:直通线(Thru)、匹配负载(Match)、反射器(Reflect),统称TMR算法。TMR算法通过对这三种标准件的精确测量,能够解耦号径、传输线和探针的误差,进而推算出被测器件的真实S参数。

  • Thru标准 用于确定系统的传输误差;
  • Match负载 确认系统的反射误差;
  • Reflect反射器 用于校正系统相位误差。

将三者结合,构成一个完整且自洽的校准体系,特别适合复杂的毫米波测试环境。


五、校准标准设计与工艺实现

高性能硅技术(如SiGe BiCMOS与RF CMOS)中集成晶圆校准标准,设计要点包括:

  • 工艺兼容性:标准结构需与主芯片工艺流程兼容,保证对工艺细节的准确匹配;
  • 电气一致性:标准件应严格满足理想传输线和负载的电气特性;
  • 尺寸精度:确保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尺寸控制,避免物理偏差导致的测量误差;
  • 环境稳定性:标准件要在实际测试环境下表现稳定,兼顾温度和频率变化。

通过工艺集成与设计指导,校准标准实现了高重现性和可靠性。


六、校准效果验证及精度保障方法

测量体系的准确性和校准方法的有效性,需通过多层次验证:

  • 电参数一致性测试:对校准标准的电阻、电容、电感等关键参数进行独立测试和对照;
  • 多点测量重复性检验:采用多次测量,评估结果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 与传统方法对比:通过与探针尖端校准和焊盘寄生去嵌技术的比较,明确新方法在不同器件类型和尺寸上的优势。

这种全面验证确保了校准数据的可信度,为芯片建模和性能评估提供坚实基础。


七、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前景洞察

晶圆级校准技术的创新极大推动了毫米波硅科技领域的发展:

  • 提高器件研发效率:准确数据支持快速模型提取和设计优化;
  • 支持新兴应用:推动高频雷达、5G/6G无线通信及光电集成器件的技术创新;
  • 工艺优化反馈:通过测试结果反馈工艺参数,提升整体器件性能和良率;
  • 未来趋势:随着频率向太赫兹波段提升,校准技术将融合更多的电磁仿真技术及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更高精度和更低误差。

该技术的普及将为相关市场带来技术壁垒和成长机会,产业链上下游均可受益。


总结

本书以晶圆级校准技术为核心,为毫米波及以上频段高性能硅器件提供了科学、系统、实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数学算法创新、标准设计优化及验证体系建立,解决了高频测试难题,推动了半导体器件表征和设计技术的提升。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团队而言,这套方法不仅提升了测量准确性,也为国产高频芯片的研发和量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我国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结论:校准决定未来的速度

在片校准技术并不是单一的实验技巧,而是高速通信与毫米波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从传统 SOLT 到先进的 TRL、TMR 方法,工程师们不断优化测量手段,正是为了让芯片的每一项参数都能“真实可靠”。

行业专家认为,谁能在校准技术上走在前列,谁就能在未来的毫米波和太赫兹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可以说,校准的精度,决定了创新的速度。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