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Wafer Microwave Measurements and De-embedding》---晶圆级毫米波测量与去嵌技术全解析

作者:

日期:2025-09-13

出版:

  • 5
  • 0
  • 0

作品总结

在片微波测量与去嵌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

一、引言:实验与测量的意义

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实验是科学向自然提出的问题,测量是记录自然的回答。” 在射频与微波领域,这句话有着直接的体现。微波测量的本质,是在高频交流信号下,准确捕捉器件或电路的电气性能。

在现代通信和电子产业中,特别是 5G、汽车雷达、多Gbps SoC 等应用场景,对高频器件的建模与验证精度要求极高。这就引出了在片微波测量去嵌技术的核心价值:不仅要测量,还要从复杂的寄生效应中分离出器件的真实特性。


二、测量设备与网络分析仪基础

在片测量的核心设备是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它能够捕捉小信号下的网络参数(S 参数),从而描述反射和传输特性。

VNA 的特点:

  • 双端口测量:常用于无源器件(如电感、电容、传输线)的刻画;

  • 参考平面与校准:通过校准,将测量“零点”准确移动到器件端口;

  • 误差模型:对系统误差进行建模与修正。

常见校准方法包括:

  • SOLT(开短负载直通):应用最广;

  • TRL(直通反射传输线):高频段更准确;

  • LRRM(线-反射-反射-匹配):适合复杂场景。

校准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后续测量的可靠性。


三、硅片无源器件与 BEOL 特性

现代 CMOS 工艺的 后端金属互连(BEOL) 是构建片上无源器件的核心区域。

  • 片上电感:频率高时 Q 值衰减明显,需要优化结构。

  • 片上电容:存在不可忽略的寄生电阻和寄生电感。

  • 传输线:分布参数必须通过精确测量与建模获取。

这些器件在高频下表现复杂,仅依靠“原始数据”不足以刻画,需要进一步处理。


四、去嵌技术:消除寄生效应

在片测量中,器件端口通常包含探针接触焊盘、走线等寄生结构,这些会严重扭曲测量结果。去嵌(De-embedding) 的目的,就是从“原始器件”中分离出“净化后的真实器件”。

常见方法包括:

  • 开短去嵌:简便,但高频段精度受限;

  • 开短直通去嵌:适合毫米波频段;

  • L-2L 方法:基于分布式传输线理论,在 40GHz 以上表现突出。

通过去嵌,设计者可以获得与真实器件接近的性能数据,用于后续建模与电路设计。


五、实测案例与工程应用

书中基于 28nm 与 40nm CMOS 工艺,对片上电感、电容和传输线进行了实际制备与测量:

  • 电感:不同去嵌方法下,提取的 Q 值与频率特性差异明显;

  • 电容:对比开短法与直通法,展示了不同算法的优劣;

  • 传输线:通过 L-2L 方法,得到更接近电磁仿真的结果。

这些案例验证了去嵌方法的实用性,并强调了“实验+仿真”结合的重要性。


六、行业与市场趋势

在片微波测量和去嵌技术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内容,更是半导体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 5G/6G 通信:射频前端芯片需要高精度建模,才能满足高频传输要求。

  • 汽车雷达:毫米波雷达芯片在可靠性和一致性上高度依赖准确的去嵌测试。

  • 高速 SoC:在数十 GHz 的互连与封装中,寄生效应必须得到有效控制。

未来,随着毫米波和太赫兹器件的广泛应用,可靠的在片测量和去嵌技术将成为晶圆厂和设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七、结语: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On-Wafer Microwave Measurements and De-embedding》不仅提供了理论基础,还给出了面向实际工程的指南。从设备原理到算法应用,从实验案例到最佳实践,它帮助工程师在复杂的高频测试中获得可靠数据。

行业专家认为,随着射频与微波技术不断深入到通信、汽车、安防和计算等领域,掌握在片测量与去嵌方法,将是工程师走向未来智能硬件设计的必修课。


一、导言:晶圆级毫米波测量的重要性与挑战

随着5G通信、汽车雷达、毫米波成像等高频应用的迅速发展,芯片内部高速信号的准确测量成为设计与验证的核心任务。特别是在28nm、40nm先进工艺制程中,集成无源器件如电感、电容、传输线等的高频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射频集成电路(RFIC)的表现。

“晶圆级(On-Wafer)测量”即直接在硅晶圆表面对器件进行表征,是保证器件性能与设计模型一致性的重要环节。然而,毫米波频段的测量不仅设备要求严苛,误差源众多,而且测量数据本身也夹杂着探针、焊盘等寄生效应,必须采取科学的去嵌(De-embedding)技术,剥离非器件本身影响,才能获得真实数据。

行业专家认为,系统掌握晶圆级毫米波测量及去嵌技术,对加速我国射频芯片自主研发和提升产品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二、测量设备基础与网络分析仪校准原理

毫米波测量的核心仪器是向量网络分析仪(VNA)。本书详细讲解VNA的内部架构、工作原理以及误差模型。VNA主要用于捕获器件两端的S参数—即反映器件反射和传输特性的矩阵参数。

校准是确保测量准确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消除仪器本身和测试环境引入的误差,通常采用标称已知参数的校准标准件,如开路(OPEN)、短路(SHORT)、负载(LOAD)、透射线(THRU)。书中特别介绍了多种重要算法:

  • SOLT(Short-Open-Load-Thru)
  • TRL(Thru-Reflect-Line)
  • LRRM(Line-Reflect-Reflect-Match)

并结合实际晶圆测试数据,展示了这些校准方法的流程和优缺点。

竞技场上,较为先进的TRL和LRRM算法在毫米波领域表现出更高的校准精度和稳定性,成为工业界的标准技术。


三、集成无源器件设计与工艺背景

针对集成电感、电容和传输线的物理结构及电气参数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聚焦CMOS工艺的后端多层金属堆叠(BEOL)结构。行业专家指出:

  • 金属层厚度、间距和介电层特性,直接决定器件的寄生参数和有用信号传输效率。
  • 精心设计的器件形状与布局不仅促进测试便利,也为后续基于测量的模型提取奠定基础。

高质量的设计辅助成功的高频表征,是技术流程中不可分割的环节。


四、去嵌技术:获取真实器件参数的核心方法

测量得到的“裸器件”(RAW device)数据往往包含探针、引线、焊盘的寄生影响,这些非理想因素会掩盖器件的真实特性。

**去嵌技术(De-embedding)**通过构建校准标准的等效电路模型,利用多组测试数据剥除寄生参数,得到纯净的器件响应。

本书系统介绍了多种常见的去嵌算法:

  • OPEN-SHORT
  • THRU Only
  • OPEN-SHORT-THRU
  • L-2L 法(基于分布式传输线理论)

通过与电磁仿真数据对比,验证各方法优劣及适用场景,强调选择恰当去嵌方法对测试精度至关重要。


五、实际案例:28nm及40nm CMOS无源器件测量与分析

结合尖端工艺流程下制造的实物样品,行业专家详细展现了电感、电容和传输线的设计、测试及去嵌过程:

  • 采用多种校准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对比不同去嵌方案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通过反复实验,强调标准件的设计规范和测试环境对结果稳定性的作用。
  • 实际测量数据揭示先进CMOS无源器件在毫米波频率下的性能,助力模型优化和工艺改进。

这些实战内容为从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指导。


六、高频测量成功指南与常见误区

最后总结了有效进行晶圆级毫米波测量的“秘诀”:

  • 充分理解被测器件物理特性,制定合理测试方案;
  • 避免探针接触不良、环境电磁噪声等问题,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熟练掌握校准、去嵌及数据处理,提升测量质量;
  • 结合仿真与实测数据,实现设计与制造的闭环优化。

行业专家建议新手工程师重视这些实践准则,做好技术积累。


七、总结与市场展望

本书将理论基础和工业实操完美结合,系统介绍了毫米波频段晶圆级测量及数据处理全流程。随着我国芯片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快速提升,高频射频集成电路的性能严重依赖精准表征和建模。

未来,随着5G/6G通信、智能汽车雷达、卫星通信等应用激增,测量技术和标准将持续升级。更高精度、更自动化的晶圆测量和去嵌技术,将成为推动射频芯片设计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行业专家认为,掌握该领域核心技术的工程师,将在未来无线通讯和高频电子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通过本书的深入学习,读者不仅能够系统理解毫米波晶圆级测量的理论,还可以掌握一线工程师的实战技巧,为我国高性能射频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发挥推动作用。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