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by Doing: The Real Conne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Wages, and Wealth》---技术进步本身并不会自动带来普遍的工资增长

作者:

日期:2025-10-01

出版:

  • 20
  • 0
  • 1

作品总结

James Bessen《Learning by Doing: The Real Conne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Wages, and Wealth》的核心思想与发人深省的要点:

  1. 学习是关键,且通常发生在工作中

    • 大量技术性知识并不是课堂上就能获得的,而是通过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反复试错、积累经验获得。Bessen 称之为“learning by doing”。

    • 因此,技术普及到生产力、并反映在工资表上,需要一个长期、逐步的学习和制度适配过程。

  2. 历史不是新问题——有重复的模式

    • 访谈举例:打字机普及的历史表明,标准确立、培训(打字学校)和企业学会如何使用技术,才推动了打字员工资上升。与早期计算机/软件产业的许多动态相似。

    • 历史说明技术->工资并非即时链路,而是要经过“标准化、教育/培训、企业内部流程改造”的阶段。

  3. 时间滞后很长:可能是年乃至数十年

    • 新技术到被广泛掌握、并在工资上体现,往往需要多年甚至几十年。这解释了“我们在每处感受到技术,但工资没有明显上升”的悖论。

  4. 制度与激励决定分配结果

    • 如果缺乏对在岗学习的激励(如企业不愿投资培训、劳动者流动性高导致企业不投资)、或政策偏向资本收益,技术带来的收益可能主要落在资本方,导致更大的不平等。

    • 相反,正确的制度(学徒制、在职培训补贴、可迁移的资格证书、工会/劳资谈判)能把技术红利更广泛地分配给劳动者。

  5. 劳动—资本权力平衡的重要性

    • 技术政策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促进广泛学习与共享收益,依赖于劳资之间力量、政策制定的方向与资源分配。

启发性结论(为什么这很重要)

  • 技术不是自动产生普惠福利的“黑箱”:要想让大众分享到技术红利,需要尊重知识的获得路径并建设相应制度。

  • 教育体系需要与企业学习机制衔接:课堂教育很重要,但不能替代企业内的经验式学习;两者要互补。

  • 短期关注效率、长期注重能力的双轨政策:在追求技术效率时,亦需投资长期能力建设,避免扩大收入差距。

面向不同主体的可操作建议(摘取访谈和书中启示,转化为行动项)

  • 政府 / 政策制定者

    • 支持并补贴企业对在岗培训(尤其是中低技能岗位)的投资。

    • 推动行业标准化、职业资格的可迁移性,降低知识碎片化带来的学习成本。

    • 设计激励以鼓励企业分享培训收益(如税收优惠与培训要求结合)。

  • 企业 / 资本方

    • 视培训为长期投资:通过学徒制、师徒制、在岗轮岗等方式,把非标准技术知识内部化。

    • 与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建立合作,形成“课堂+在岗”联合培养路径。

    • 采用更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减少培训外溢时的搭便车问题(例如以合同或激励保留关键技能员工一段时期)。

  • 劳动者 / 教育机构

    • 重视实操经验与可验证的技能证书,主动争取在岗学习机会。

    • 教育机构增加“实训—企业实习”结合的课程,缩短课堂知识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 工会 / 社会组织

    • 在劳资谈判中把培训与职业发展纳入集体议题,争取系统性的在岗学习计划与收益分享机制。

代表性金句(翻译并提炼)

  • “我们在每处都能感受到技术,但几乎看不到它在工资上的影响。” —— 技术影响的“可见性”与“分配性”不同。

  • “很多技术性知识是在岗位上通过实践学到的,而不是课堂上学来的。” —— 学习的场所决定了谁能首先得到技术收益。

可能被忽视的风险(警示)

  • 若忽视“学习过程”,政策仅推动技术采购或资本投入,会强化资本收益、削弱劳动者议价能力,导致长期不平等。

  • 企业短视只关注当期利润而削减培训,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学习能力与未来竞争力。

结语(给读者的三点醒示)

  1. 把“技术=繁荣”当成理所当然是危险的 —— 需要“把技术变成技能”的制度与投资。

  2. 投资于在岗学习机制(学徒制、公司培训、行业标准)是把技术红利普及化的核心路径。

  3. 这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谁拥有制定规则的力量,将决定技术红利最终落到谁的口袋里。

0条评论